中医理论江南app官网下载的循证依据2
信息来源:网络    时间:2024-04-02 15:58

  中医里没有解剖学专著流传到现在,在《内经》中间接地作了一些介绍。其中也没有内分泌、神经组织的概念等。生理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,比解剖学难以研究和掌握。由于古代的解剖和生理学很落后,满足不了临床的需要,于是借助于阴阳、五行学说,用来扩充生理学知识,这些内容如今被称之为“脏象学说”,相当于中医的生理学。中医的生理学知识来源于两个方面,主要来源于比类取象原理,少部分来源于实践活动。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张登华

  就解剖问题而言,古人把人和常见的动物一样看待,标准是爬行位,在分析人体和自然的阴阳关系时,标准方位是头向南方,背部朝上、腹部朝下、脚掌和手掌心朝下。按上为阳、下为阴的原理,背部为阳性,腹部为阴性,脚掌和手掌为阴性,手背和脚背为阳性。按南为阳、北为阴的的原理,膈肌以南的心、肺为阳脏,膈肌以北的脾、肝、肾为阴脏。再按外为阳,内为阴的原理,肺脏在心脏外面,是阳脏里的阳脏,心脏是阳脏里的阴脏,心包位于心肺之间,在阴阳属性上也介于心肺的阴阳之间。在阴脏中,肾脏的相对位置靠内,因而是阴脏中的阴脏。按东为阳,西为阴的原理,因脾脏位于腹腔的左侧,居于东方;相对于肝脏而言,脾脏是阴脏里的阳脏;而肝脏位于右侧,居于西方,相对于脾脏而言肝脏是阴脏里的阴脏。五脏由阳到阴排列的情况见“五脏阴阳关系排列式”:

  在解释生长发育现象时,中医将五脏之间的关系套入五行理论,由本书的第一章第二节的“五行平衡式”可得“发育平衡式”:

  “肾”为人体提供了先天之本,即遗传基因,“脾”为后天的生长提供了后天之本,即营养物质;“肝”和“肺”起到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,“肝”和“肺”的作用相反,“肝”使人体处于氮正平衡,“肺”使人体处于氮负平衡,最终形成的精神和神经活动是生命的最高形式,即“心”的功能。就人体的生理活动而言,“肝”促进五脏的活动,“肺”抑制五脏的活动。

  《素问・痿论》说:“肺主身之皮、毛,心主身之血、脉,脾主身之肌、肉,肝主身之筋、膜,肾主身之骨、髓。”

  尧舜禹时代之前,人类将每一物体画成一幅图画,后来该图演变为该物体的名字,成为一个汉字,物体常用单个字来命名,例如日、月,尧、舜、禹,后来,我国的语言习惯发生了改变,物体用两个以上的字命名,如太阳、月亮、大禹。如上所述,中医理论起源于尧舜禹时代之前,对组织器官的命名也应是一个字,因此中医一些组织器官的含义和西医不同。例如,中医的“骨髓”,因当时不加标点符号,其实表示的是两种组织,分别是“骨”和“髓”,而西医的“骨髓”只对应中医的“髓”。同理,中医的“血”是西医的血液和外周神经;中医的“肌”主要是西医的皮下脂肪,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,中医的“肉”是指西医的肌肉组织,但是中医的“肌”、“肉”均没有收缩功能;“筋”指的是西医的肌腱、韧带、肌膜和浆膜,中医认为它们有收缩功能,相当于西医的肌肉组织;中医的“骨”是西医的骨骼;中医的“髓”指西医的骨髓和中枢神经。

  人体外周组织按由外向内的排列顺序是:毛→皮→血→脉→肌→肉→筋→膜→骨→髓,此顺序也就是由阳到阴的顺序。按比类取象原理,和“五脏阴阳关系排列式”进行对应关系的排列,可得出以下五组对应关系,见下式:

  五脏控制相应外周组织的生长和活动,外周组织功能活动是五脏功能的外在表现。

  《素问・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“肺主鼻”;“心主舌”;“脾主口”;“肝主目”;“肾主耳”。

  通过解剖上可观察到肺和鼻是相通的,按“内主外”的原理,“肺”支配、决定鼻的功能。

  舌面上的味蕾具有味觉功能,感觉功能属于中医“神” 的一种功能,因此归为“心”的功能。“心”支配、决定舌的功能。

  营养物质都是经口腔进入人体的,如上所述,“脾”有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,因而“脾”支配、决定口的功能。

  阴阳理论要求阴性的物体必然有一阳性的物体与之相配合,古人制定出五脏和六腑的表里关系,按阴阳属性,通向外界的一方为“表”属阳,包括消化道、膀胱、胆囊,不通向外界的一方为“里”属阴。膀胱和肾脏连接,胆和肝连接,相连就意味着功能上有联系,中医称之为“表里关系”,即胆和肝相表里,膀胱和肾脏相表里。胃容纳食物,食物是营养物质的来源, 而“脾”是储存营养的器官,因而认为胃和脾有功能上的联系,认为它们两者为表里关系。大肠使其内容物向下移动并排除,有中医所讲的“降”的功能特征,结肠包绕在小肠外周,肺脏包在心脏的外周,按比类取象原理,可认为大肠和肺是表里关系,“肺”属“白”,因而结肠也被称为“白肠”。小肠居于腹腔的中间,心居于胸腔的中间,因而认为小肠和“心”相表里,“心”属“红”,因而小肠也被称为“红肠”。

  六元理论(见下节)要求脏和腑的数目都必须是六个,于是又将心肺之间的心包作为一脏,三焦作为一腑,并认为三焦和心包相表里。

  西方的作用是使植物变的干燥,干燥的物质可转变为金属样物质,金属样物质生成带有辛辣味的物质,这些辛辣物质进入人体后,凝集在一起生成肺脏。

  金属被做成刀具、斧头等,用来砍伐植物或杀死动物,因而古人认为金属是生命的克星,是生物活力的抑制或破坏力量,微观的金属样物质进入生物体内所起的作用,和宏观的金属一样,抑制组织器官的生长及其功能。秋季里常刮西风,此时的植物出现死亡、枯萎并干燥的现象,因而认为“西方生燥”;中医将植物的这些变化归因于微观的金属样物质。在五味当中,辛辣的食物有刺激性,对局部组织有一定的损害,和金属的破坏作用一样,因而被认为是金属分解的微观物质。“肺”是空气向下进入人体的容器,依次是口鼻→气管→肺,这一通道是向下的,因而“肺”具有“向下”或“降”特性,因而认为“肺”属于“金”,由辛味物质组成。

  声音和气体的流动有关,“肺”主管气体,因而中医认为发音是“肺”功能之一。由于“肝”和“肺”二者功能相反,“肺”功能亢进的表现也可被认为是“肝”功能的减退,后来中医用“肝”来代替“肺”调节其他脏器的功能,“肝”由此成为人体脏器功能的调节系统。

  人的DNA中存在着i基因,产生阻遏物,关闭了DNA上的操纵区,使RNA无法启动结构基因,结果使蛋白的合成减少;人的DNA中还存在P53基因,可抑制细胞增殖。i基因和P53基因的作用符合中医“肺”的抑制功能之一。当机体氮负平衡时,组织器官重量减轻、体积变小或萎缩,被分解为小分子,这些现象符合中医“肺”功能的表现。每一种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受体液神经的调节,那些抑制作用符合中医“肺”功能的表现。

  神的原义是北斗星。我国古代天文图中用十二地支代表方向,申是十二地支之一,古人把北斗星斗勺指在申位的时间定为一年的开始,也就是万物变化的开始,认为北斗星指挥大地万物发生变化。“申”具有了指示、控制、支配的含意。《解文说字》说“神”字“从示声申”,意思为指示,发音和申一样。《风俗通》中也说:“神者申也”,“神”字就按这样的意思被创造出来。后来把“申”称为“神”, 要注意中医的“神”和古代小说所说的神的区别:中医“神”的功能是活体内精神和神经的活动。而小说里描写的神是指可离开躯体而独立生活的灵魂,阴间的官员叫神,民众叫鬼。

  意识和躯体之间存在阴阳关系,有形的躯体为阴性,意识是其功能,是机体发育到成熟或鼎盛时期的产物,此时期活力强,因而为阳性。古人有机会发现心跳停止后意识随之丧失的现象,因此也可得出心产生意识的结论。意识的支配作用和上述“神”的含义一致,因而推论心脏是支配意识的脏器,《内经》里描述为“心主神明”。中医“心”的功能包括了大脑皮层的活动、感觉。

  情感活动被中医归为“心”的功能,包括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惊、恐、悲七种情绪变化,被认为是病因。

  《素问q五脏生成篇》说:“肝受血而能视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摄。”

  眼睛由“肝”主使,由“血”传递其视觉信息,产生视觉;“心”的指令通过血液传递到下肢,即可随意行走;双手接受了血液传递来的指令后可握拳;手指接受了血液传递来的指令后可夹取小物体。这里视、步、握、摄的动作属于随意运动,是在骨骼肌运动神经的支配下完成的,这里血的作用和运动神经的作用接近。

  《灵枢q本神》说:“随神往来者谓之魂,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。”“肝藏血,血舍魂。” “肺藏气,气舍魄。”

  《史记・五帝本纪》说:“迁徙往来无常处,以师兵为营卫,官名皆以云命,为云师”。由此可发现“云”字具有“往来”的意思。有古人将“云”和“鬼”两个字合在一起创造出“魂”字。意识是“神”的表现,“鬼”有“神”的含义,因而“魂”字有“往来”的含义。在自然界里,云有多动、多变的特征,因而和“肝”相联系。四肢、眼睛是活动器官,具有“肝”的功能特性,因而认为“肝”通过“魂”支配外周感觉和运动神经。“血”在“肝”中储存,“血”是魂的载体。在人体内这种随意识往来的活动只有运动和感觉神经。由此可见“血”有类似于神经纤维的作用,“魂”类似于神经纤维的电冲动信号。

  中医认为,“肝”可使机体组织从固态向液态转变,可使血液向活跃的状态转变:使其浓度、粘滞性、凝固性、血细胞的聚集性均呈下降趋势。“肝”的这些作用中医称之为“活血”,能加强“肝”这一作用的药被称为“活血药”,因而“活血药”被中医认为“入肝经”。当血液流动性加大,处于低凝状态,不受血管的约束而发生出血时,中医认为是“肝”作用过分强烈造成的。止血药抑制“肝”的这一功能,因此也属于“入肝经”药。

  脾和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被看成是土和植物的关系,五味从土中而来,五味是营养物质,被吸收后先储存在“脾”中。中医“脾”的概念相当于西医营养物质储存的组织器官,如脂肪组织、糖原和白蛋白等,中医认为西医肌肉的功能是储存营养物质,而不是收缩和运动。

  “脾”支配胃的活动,可吸收、运输胃内的液态物质。中医认为“胃”只是储存物体的容器而已,食物在三焦里被消化分解,形成的胃液含多种营养物质,再由“脾”吸收、运输和分布。也就是说,化学变化由三焦完成,物理变化由“脾”完成。

  东方产生风,风使植物生长,植物可生长出酸性物质,被摄入人体后凝集在一起,形成了“肝”。

  春季里常刮东风是气象学现象,在中原地区“东方”、“风”、“春天”和“植物的生长”这四者有一定的联系:古人认为风的来向决定其性质,东风使春天来临,春天使植物生长。按比类取象原则,古人将“东”、“风”、“酸”、“木”和“肝”归为同一类物质,都具有“木”的哲学特征。“肝”的功能由此推导而来。

  从以上介绍可看出,“肝”是生长、生理活动的促进因素。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内容,在西医知识范围内举出两则例子。

  DNA有许多原癌基因,可使结构基因启动,通过表达、转录等过程,最后合成蛋白、组成细胞的结构,可使细胞增殖。按“肝”具有促进生长的特性推论,原癌基因的作用类似于中医“肝” 功能的表现。

  正常组织的生长是“气聚而形成”的过程,也就是微观物质被同化的过程。同化、氮正平衡、同化激素、生长激素、胰岛素等都是中医“肝”功能的表现。

  春天里,种子发芽,由质地坚硬变得松散、脆嫩,中医把这些现象和“肝”相对应,推测“肝”的作用是使人体组织器官变得松散、脆嫩,描述为“肝主疏泄”,当“肝”功能减弱时,组织器官的密度增

  进化使人体具备了趋利避害的本能,神经、运动系统是实现这一目的器官。当人处逆境时,机体会发生应激反应,情绪上会出现激动、愤怒等,生理上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、肾上腺分泌增加、心搏出量增多、血压增高、骨骼肌血管扩张、肌张力增高、呼吸加深加快、能量消耗增加等,这种兴奋性变化,符合上述“肝”多动、多变、活跃的哲学特性,可认为是“肝”功能增强造成的。

  “肝”可使血液处于流动状态,避免凝固,这一作用被称为“活血”,类似于西医的抗凝、扩张血管、增高血压作用。“肝气虚”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,形成凝血或瘀血。基于这一理论,活血、抗凝的中药归肝经。

  宗气是血液流动的动力,受“肝”的调节,“肝”加强宗气的这一作用被称为“行气”的一种,“气”是指宗气。

  “罢”有使之疲劳的意思。“极”指四肢。“肝为罢极之本”的含义是:肝是四肢活动的主使者。

  “肾”控制体内的水液的代谢,是储存类似遗传物质的总库,而五脏六腑是储存的分库。

  中医认为“肾”具有“水”的哲学特征,“肾精”如同植物的种子一样,有类似遗传物质的作用,包含在生殖细胞里,可为下一代提供先天之精。同时又是细胞复制、代谢和生理功能发挥作用的控制机构。

  《素问B五脏别论》说:“夫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、此五者,天气之所生也,其气象天,故泻而不藏。”

  空腔脏器和外界的大气相通,分别是胃、大肠、小肠、胆、膀胱,另外又增加了三焦,中医将它们命名为六“腑”。这六者的物质来源是空气,其功能是传导并向外界排泄代谢产物,阻止它们在体内聚集。但西医认为构成六腑的物质来源是食物,空气只是提供氧气而已。

  古人研究动脉走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:一是借助天文、阴阳知识来推测;二是按体表动脉搏动点的连线 中医血管的实质

  五脏、六腑是按天文规律运行的交通渠道。“三阴三阳”又称“六元”,本是天文学概念,用于命名血管。按天道的运行规律,十二经脉在五脏六腑周而复始,循环不已。

  《素问B六微旨大论》说:“天气下降,气流于地;地气上升,气腾于天。故高下相召、升降相因而变作矣。”

  空气向地面下降时,和上升的空气上下交汇、交融,相互作用,这一过程反复发生,循环不已,是自然界变化的原因。处于阳位的气体流向阴位;处于阴位的气体流向阳位,生命活动就是在这种交流中产生的。这一阴阳运动规律称之为阴阳对流原理。

  经脉在组织的深部,体表上横向走行为主,且分支多的血管叫络脉,它的分支叫孙脉。

  浮在体表上面易被看到的血管是络脉。能在体表上观察到,是浅静脉的特征,因此认为络脉类似于西医的静脉。

  《灵枢B经脉》说:“经脉十二者,伏行分肉之间,深而不见,其常见者,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[1],无所隐,故也。”

  十二条经脉穿行于肌肉间隙,因位置较深且被其它组织覆盖,其搏动多数不能被触摸到。只有在腕横纹处的手太阴肺经位置最表浅,覆盖它的组织少,所以它的搏动一定会被摸到。如果经脉上面没有其它组织的覆盖,那么全部经脉的搏动都可被触到。人体中有波动现象的组织器官只有心脏和动脉,因而经脉唯一对因应的组织只有动脉,因此认为经脉和动脉最接近。

  《灵枢B痈疽》说:“中焦出气如露,上注溪谷而渗孙脉,津液和调,变化而赤为血,血和则孙脉先满。溢,乃注入络脉,皆盈,乃注入经脉。”

  中焦微观物的产生和转化如同露水的产生一样,这些看不到的小分子通过渗透、析出并凝聚成可见的液态,向上先进入肌肉间隙,然后进入小血管,和组织液相互作用,颜色变红,成为血液;小的血管充满后,溢到静脉,静脉被充满后又溢到动脉。孙脉是造血场所,功能类似于西医的骨髓。

  从以上的论述可得知,中医没有搞清动静脉之间的关系:认为大动脉是一个封闭系统,血液只能在经脉内周而复始地流动,静脉的血液流入动脉是单向的,动脉的血液不再返回到静脉和小血管中。中医血液循环见“中医血液循环式”:

  在中原地区,四季分明,节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,节令的制定依靠天文知识,因此天文学率先发展起来。在古代,古人观察天体运行的方法和现代人不同,这种天文学派被称为“盖天派”。当时已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天文、气象规律,六元是这一学科中的术语,六元分别称为太阴、少阴、厥阴、太阳、阳明、少阳,合称“三阴三阳”。在不同季节光照时间、强度是不一样的,即表现出三种不同等级的阴阳属性,借用天文的三条法线来表示,在天文图上称为三阳。同理用三条法线来表示月亮的运行规律,称为三阴[2]。古人认为人体和天体一样,也存在三阴三阳的这种变化,大动脉被认为是人体运行阴阳的渠道,也用天文图上的三阴三阳来命名。

  连接五脏的经脉分别被命名为太阴、厥阴和少阴,再按上下关系进一步分为手太阴、足太阴;手厥阴、足厥阴;手少阴、足少阴。

  组,分别被命名为手阳明、足阳明;三焦和胆一组,分别被命名为手少阳、足少阳;小肠和膀胱一组,分别被命名为手太阳、足太阳。连接它们的经脉共十二条,习惯上的称谓是:足少阴肾经,足太阳膀胱经,足厥阴肝经,足少阳胆经,足太阴脾经,足阳明胃经,手少阴心经,手太阳小肠经,手厥阴心包经,手少阳三焦经,手太阴肺经,手阳明大肠经。

  《灵枢B逆顺肥瘦》说:“手之三阴从藏走手,手之三阳从手走头,足之三阳从头走足,足之三阴从足走腹。”

  就五脏和手相对而言,五脏为阴,手为阳,五脏的阴气由阴位流向阳位,手三阴的阴气从内脏流向外侧的手部,因此说“手之三阴从藏走手”。

  就手和头相对而言,手在外,手为阳,头为阴,手的阳气由阳位流向阴位;手三阳的阳气从手部流向头部,因此说“手之三阳从手走头”。

  就头和足相对而言,头为阳,足为阴,头的阳气由阳位流向阴位,足三阳的阳气从头部流向足部,因此说“足之三阳从头走足”。

  就足和腹相对而言,足为阴,腹为阳,因而足部的阴气由阴位流向阳位,足三阴的阴气从足部流向腹部,因此说“足之三阴从足走腹”。

  在讨论经脉在人体走行时取站立位。按外为阳、内为阴的原理,三阳行走在四肢的外侧,三阴行走在内侧。再按前为阳、后为阴的原理,由前到后的顺序是:太阴→厥阴→少阴。三阳分别对应于三阴的外侧。

  足部经脉的分布:按内下为阴,外上为阳的原理,足三阴分布在足内下侧,足三阳分布在足背。

  足部内侧的大趾前而高,外侧小趾后而低,以足背到大趾为界按内外来划分阴阳,再按前为阳,后为阴原理,足阳明胃经终点在大趾外侧端,足少阳胆经终点在小趾和第4趾间,足太阳膀胱经终点在小趾外侧尖端。见“足部足三阳示意图”:

  按后下为阴的原理,足少阴肾经起于脚底的小趾下,向脚底内侧行走,这里要注意,这种设计违反了前述的“内为阴原理”和“阴气由阴位向阳位流动”的原理。违反“内为阴原理”而向脚底内侧行走;按前为阳的原理,足太阴脾经起始点在大趾尖端,足厥阴肝经起始点在大趾丛毛的边缘。见“足部足三阴示意图”。

  站立时脚的走向朝前,和下肢垂直,足部和腿成90度角相延续,经脉的循行也是连续的,值得注意的是:上述起始点的排列却不符合阴在内,阳在外的原理。足三阴在足部是从前向后循行,也不符合从阴位到阳位循行的原则。古人为了达到足三阴相延续的目的,设定足

  三阴在行走到腿部时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,足厥阴在内踝上三寸的三阴交处交叉到足太阴之后,再向上循行。

  头部的位置最高,被认为是纯阳之地,只有阳经,没有阴经。由于头部连接躯干和双侧的肢体,经脉是双份的手三阳和双份的足三阳组成。

  按腹为阴,背为阳的原理,古人将足三阴划定在腹部,按内为阴、外为阳原理,少阴接近腹中线,足太阴在外侧,足厥阴在二者中间。见“躯干足三阴示意图”。足三阳在躯干的分布顺序同四肢,阳明在前,少阳居中,太阳在后。

  按上述六元理论,经脉行走的路线基本已被确定。中医再将体表所能摸到的动脉搏动点作为线路的标志,将这些标志连接起来,画出的联线作为深部动脉在体表的投影,认为动脉是按这些投影行走的,同时也认为动脉也只存于这些投影下面。经脉的走行因迁就这些动脉搏动点的位置,最终划定的经脉并不都是直线,有的曲折迂回,有的相互交叉,形成了十二经循行图,和西医的动脉走行有较大的差别。动脉搏动点介绍如下。

  食物进入胃中,……被消化分解为水、蛋白质、糖类、脂肪、矿物质、维生素和核糖核酸,进入血液之中。其中核糖核酸即后天之精,转化到人体自身的遗传物质中。这就是中医所讲的后天之精补充先天之精。

  血液是神气的一部分,说明血液起到神经传导的作用。中医把外周神经的功能放到动脉上去了。

  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理论认为,其是胸痹、心胀、心水的范畴,在临床中早期往往是气虚所导致,并且伴有痰邪、水邪,在人体产生各种疾病和症状。可以通过相关的对症治疗,包括纠正心肺气虚,改善循环,扩张心脏的血管,达到改善心脏供血的目的。到了中后期主要患者表现为心肾阳亏的情况,可以应用温肾助阳的药品,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,相关症状得到减轻,但是,应用方剂还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比较常见的是桃红四物汤、补阳还五汤、血府逐瘀汤等,这些药物都是具有活血的性质,在临床应用中一定要谨慎。

  中医认为牙周病多是由肾、脾、胃不健康,使得外邪侵入,引起机体功能下降,免疫力降低造成的。肾虚会引起牙齿松动、牙间隙增宽、牙周袋炎症,牙周组织充血、溢脓、口臭。胃火旺容易引起风火牙痛、牙龈出血、牙周袋溢脓,从中医入手治疗,可以去正规医院,根据专业医生诊治,服用一些中药。但是牙周炎和牙菌斑、牙结石脱离不了关系,在中药治疗的同时配合洁牙,效果会更好。平时应注意口腔卫生,坚持早晚刷牙,有助于维持口腔卫生。

  颈椎病属于中医的痹证,常常是由于外伤,气、血虚,以及感受风寒、湿邪所致,而出现头昏、目眩、耳鸣等,多与痰浊、肝风、虚损有关。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证型:第一、寒湿痹阻型,由于风、寒、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、酸麻、重着,及屈伸不利等,主要症状是头痛或者是后枕部疼痛、颈椎活动受限、怕冷;第二、痰瘀阻络型,证候相当广泛,在人体不同部位可引发不同的症状,痰湿上逆头部多见眩晕;阻于四肢者多见于四肢麻木、疼痛;临床所见风痰引起的呕吐、头晕、突然跌倒、四肢麻木;由寒痰引起的骨痹刺痛、四肢不举、厥冷等症状。包括了椎动脉型、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等诸多症状,主要症状表现为颈项部刺痛,痛有定处、夜间疼痛比较明显,会伴有上肢的麻木或者头晕、恶心、呕吐等等;第三、肝肾亏虚、气血不足型,多久病体弱、肝血不足、肾精亏损、经脉失于濡养,可致肢体筋膜弛缓、手足痿弱无力、不能随意活动、肝肾不足、气血亏虚,除了引起肢体不利的症外,还会伴有头晕、目眩等症。

 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、头痛、肝阳等范畴,其根本原因在于:1、情志过极;2、饮食失调;3、内伤虚劳。情志过极比如忧郁、恼怒,以及长期精神紧张而伤肝,肝郁不舒、肝气郁结而化火。肝为刚脏,喜条达,宜生风化火,肝热上冲以致血压升高,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中早有诸风吊眩皆属于肝的论述。高血压患者也可因过食肥甘厚味,使脾胃郁滞化热,清气不能上升,浊气不能下降,升降失调使浊气上攻,遇热化火后血压升高,以致眩晕、头痛。《千金翼方》中指出肝厥头痛,肝火厥逆,上攻头痛,又曰肝厥头痛必多目眩晕,说明肝火能致头痛、头晕,以上均可见于初期高血压属实证、热证的情况。病情进一步发展,热证时久必损阴液,称为热伤阴液,或患者先有内伤虚损,形成阴虚阳亢。病情再发展,阴虚更甚,肾阴虚也影响到肝阴虚,患者出现肝肾俱虚的表现。病程再久,阴损及阳,形成阴阳两虚。高血压病位主要以心、肝、肾,三脏为主,妇女多在冲任。高血压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发生肝风内动,高血压患者于病后期因阴虚阳亢,比如阴虚或阴阳两虚,气滞、血瘀以致易发生经络痹阻,或阴虚不能养肝,化火动风更宜发生中风。肾为先天之本,正常人心肾相交,水火既济。若肾水不足或肾阴阳俱虚,会直接影响到心脏。若心阴虚则发生心悸、心烦,若心阳虚、气滞血瘀则患者发生胸痹、心痛,心阳虚极易使患者发生心阳衰等各种病症。

  早泄有几个要素,第一个,是男性的时间,时间小于2min,甚至有的小于1min。第二个,自己不满意,在非意愿的情况下发生的,不想射,控制不住射掉了。第三个,在超过一半的情况下,女性达不到性满足,女方不满意。这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,称之为早泄。如果这个人,没有娶老婆只是独身,就不作为一个病,因为他的性兴奋、勃起、高潮、过程都是完整的,仅仅是时间太短。如果结婚以后,有夫妻生活,这么短的时间,女方还没有感受,就结束了,时间长了的话,容易出现夫妻的矛盾,这个时候就作为一个病来出现了,怎么延长时间,给足够时间使女方能够达到性高潮,两性欢愉出现不和谐了,早泄应该这样来定义。

  艾滋病是英文AIDS的中文名称。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字头。AIDS,它是一种由于HIV病毒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,最后形成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一种疾病。艾滋病是一个慢性疾病,从感染HIV性病毒,到最后由于艾滋病的死亡,这中间会经历几十年的时间。在这几十年的时间,艾滋病整个的感染过程会分为几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,我们叫急性期或者是早期;第二个阶段,叫做无症状期;第三个阶段,是艾滋病期。那么这3个阶段是有区别的。

  怀孕以后,一般要先从早孕说起,什么叫早孕呢?有的人说我怀孕了,一号来的月经,25号就测出来我是怀孕了,一般的停经20多天叫早早孕。一般在临床上除了抽血能够确定,和查验孕棒能看见怀孕以外,即使做B超,一般还看不到孩子的发育。早孕一般是指12周以前,在12周以前,比如从临床上说,停经35天推测是叫孕5周。有的病人又说了,怀孕同房的那天是20号,今天才过了半个月,就说我怀了5周,实际上不够5周,怎么回事呢?我们是根据末次月经推算孕周,不是按同房来算的孕周,也就是按末次月经推算,超过了下一次月经的多长时间来算孕周。

  偏头痛在神经病学分类里边,属于头痛的一种类型,也是老百姓最常见接触最多的一种头痛。总体来讲,它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,以头部一侧或者两侧疼痛为主的一种头痛,这种偏头痛,它的原因常见于遗传,还有一些易感因素,比如女性比较多见,还有就是身体相对比较弱,参加体育活动相对少,从事脑力劳动比较多的人,容易得偏头痛。偏头痛诱发加重的原因,比如来例假,比如上班族低头看手机等等这些都会加重,这种偏头痛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一种头痛。

  狂犬病是一种传染病,叫做人畜共患的传染病,主要是由发病的动物传染给人类,是一个很古老的传染病,在古代中国西方都有狂犬病的记载,狂犬病是由感染了狂犬病毒的哺乳动物,主要是犬类传染给人类的,当然在国外,是可能会有蝙蝠为主,以及家养的动物已经很少携带狂犬病毒了,感染狂犬病以后的病人发病率死亡率是100%,主要的症状是恐风、恐水,最后累及心肺导致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。狂犬病最引起大家恐惧的就是他的死亡率达到了100%。

  痔是每个人都有的,是上天赋予的三条肛垫,现在就是说在整个肛肠的医生的观念里面也起了一些变化。以前最早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病因,包括像静脉曲张的学说,炎症造成等。但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,基本上痔的发病的这种机制,主要就是指肛垫系统,也就所谓的三个自痔组织,它的支持的结构包括它的静脉以及动静脉这个结构发生了变形,进而出现整个整体的下移,最后就形成的就叫痔疮,其痔是可以说每个人都有,男女老少都有痔,但是痔组织平常在的时候它就是痔组织,只有在犯病的时候可能它叫做犯痔疮,一般是还是跟排便的有关系,它主要是排便的习惯包括饮食的结构,大便的形状,再加上一些生活习惯,这些是一些综合因素造成的。有可能人这一辈子它有痔组织,但是他不犯痔疮,但是有可能很多人可能很年轻他就有了痔疮。

  甲状腺结节就是在甲状腺腺体上出现的肿物,所以甲状腺结节有的时候也叫它甲状腺肿物。结节可以是单发的也可以是多发的,产生结节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甲状腺本身的增生性的疾病,出现了一些甲状腺上的新生物,或者炎症,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以产生甲状腺结节。在查体的时候,根据结节的大小,我们可以看到有的结节大,它随着甲状腺可以上下移动,这种比较大婕婕,我们在皮肤表面可以看出来,比较小的结节,在甲状腺的触诊查体的时候,可以触及到。

 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关节症状为主的,最终造成关节的畸形的一个慢性的、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,在我们风湿科,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我们住院收治病人当中占治最多的一种疾病,它直接造成了这个病人的关节的毁损,主要是以近端指尖关节,掌指关节、腕关节等等多个对称性的关节的这种畸形病变,它的关节的主要症状就是关节的疼痛、关节的肿胀、关节的活动受限,最后关节的完全的破坏,以致关节的畸形病变为主的一个全身性的疾病。

  中耳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中耳的炎症,可以是急性的,也可以是慢性的,一般来说急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之后3个月还没有痊愈有可能转为慢性中耳炎。引起中耳炎原因很多,主要是来自于上呼吸道感染,通过咽鼓管途径诱发。还有的通过外伤导致鼓膜穿孔,脏物进到中耳引起。还有一些是全身的机体抵抗力下降,比方说化疗期间,有一些慢性的全身疾病等等,这些都可以导致中耳炎的急性发作,一般来说急性中耳炎通过积极治疗,应该说都能够有比较好的转归,但是可能由于治疗不当,或者是诊断不明确,有可能会延误疾病的治疗,转归为慢性中耳炎,一般来说3个月以上的病程我们就叫做慢性中耳炎。

  常见的胃炎症状主要是恶心、呕吐、腹痛,有一些病人可能会有一些反酸、烧心、腹胀,这些症状本身对于胃炎来讲,并不具有特异性,胃炎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,一般急性胃炎都是由于急性过程造成的一种突发的表现,比较常见的像感染性的急性胃肠炎这一类的,有些强刺激性的食物或者食品、药品等等造成的急性损害也可以归在急性胃炎的范畴里面,病人的表现可能会强烈一些,有腹痛、恶心、呕吐等表现,如果是有感染的情况下,还可以同时伴有发热等症状。

  胆汁反流性胃炎,其实提示的是胆道系统还有胃肠系统的一个综合性的动力障碍,由于胆汁从胆管分泌到肠道以后,它在肠道内易蠕动,进入胃腔涂布在胃腔表面,通过内镜能够看到胆汁的附着,这么来进行诊断。也有一些比较严重的病人,可以把胆汁呕吐出来,呕吐出胆汁。胆汁反流性胃炎同样没有什么特异的症状,胆汁本身是偏碱性的物质,在胃内没有什么特殊的症状。

  抑郁症这几年流行比较多,好多人特别困惑,比较担心。实际上抑郁是一个正常的现象,是正常的情感反应。关键是什么叫抑郁症?抑郁情绪人人都会出现,为什么不会发生抑郁症?抑郁症有一个标准,抑郁症最简单一句话叫心境低落,持续两周以上,这叫抑郁症。但是抑郁情绪每个人都会有,这就是一种抑郁情绪的反应,好多人把抑郁和抑郁症混为一谈了。

| 首页 | 关于江南app官网 | 新闻中心 | 产品展示 | 健康养生 | 招商加盟 | 技术优势 | 联系我们 |

ICP备案: Copyright © 2002-2022 江南app官网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